交大主页 | English

研究生培养公告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培养公告  >  正文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度建设报告

来源:   发布者:     日期:2021/03/10 16:56:35   点击数: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包含全部四个二级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指定建设的“一流学科”,由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共同建设并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部统筹管理。目前,学科总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在轮轨系统动力学、高速列车试验、铁道工程、新能源空铁列车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学科在全国前四轮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或A+。

1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培养的人才,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能适应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学风,具有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需悉知学科发展方向,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交通运输及其相关领域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具备推动学科发展、组织实施相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1.2学位标准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需的学分及学术论文,满足发表论文要求,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学位。

(1)学制

博士研究生:4年,最长6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4年,最长6年(博士阶段);

直博研究生:5年,最长6年;

(2)学分

① 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所需的最低学分分别为17、42、32分。

② 上述学分主要由课程学分和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组成。

③ 课程按类型分为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由低向高,分为5级、6级、7级,分别对应于硕士、博士或硕士、博士。

(3)发表论文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学校期刊分级目录规定的刊物上正式发表论文,至少满足以下4条之一:① A+类1 篇;②A 类及以上2 篇;③A类1篇及B+类2篇;④ B+类2 篇及B 类2篇。此外,至少有1篇外文学术论文。

2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在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下分别设置培养方向。

(1)道路与铁道工程主要包括:铁路及城市轨道工程,路基土工结构设计理论与路基工程建造技术,线路勘测设计理论与现代技术,路面综合设计理论。

(2)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主要包括:机车车辆结构及可靠性,列车系统动力学,列车与运行环境相互作用,机车车辆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

(3)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主要包括:轨道交通智能传感监测,轨道交通信号自动控制,光载无线通信及铁路应用,智能交通系统。

(4)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供需理论与发展战略,交通运输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智能化理论与方法,综合运输系统理论与方法。

 2.2师资队伍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师资队伍壮盛,共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在沈志云院士、钱清泉院士指导下,在翟婉明院士领衔下,已建成一支由院士、国家名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老中青相结合的高水平队伍,有各类国家级人才近40人。除此,学科还聘请了何华武、杜彦良、王复明等双聘院士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XIONGJIN CHEN 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颖、国家铁路局严贺祥司长等国内外顶级专家 17 人担任兼职教授。短期到校工作的国际知名专家有: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前主席 HANS TRUE 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SIMON IWNICKI 教授,国际铁路运营优化研究协会创始人及主席 HANSEN 教授,国际库存研究协会主席 MINNER 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HENK VAN ZUYLEN 教授等。

道路与铁道工程:依托土木学院建设,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 20人,副教授20人,讲师 16人,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为91%。教师中有国家人才项目获得者4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2名、詹天佑铁道青年奖获得者3名、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名。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依托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现有专任教师72名,正高职34名、副高职28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67名,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为92%。教师中有院士2名、国家人才项目获得者10名、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3名、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1名、腾讯科学探索奖获得者2名、四川省天府杰出科学家1名、天府创新领军人才1名、天府科技菁英2名。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建设,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教师中有国家人才项目获得者7名。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依托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建设,该学科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34人。教师中有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四川省“百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

2.3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2020年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100余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年度科研到帐经费突破3亿元。主持的《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基础研究》成果获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的《高速铁路线路状态多维多参量光纤传感技术》成果获2020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本学位点2020年度共发表论文676篇,其中SCI论文361篇,入选ESI论文15篇;授权专利114项,其中发明专利76项,专利转化19项。

2.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依托的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主要包括: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111计划引智基地,“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和安全评估技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道路与铁道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强有力地支撑了本学位点的研究生学习与科研活动。除此,学校图书资料丰富,涉及交通运输工程学位点的中文藏书、外文藏书,订阅中文期刊800余种、外文期刊300余种,数据库20余种,国内外电子期刊2万余种。

2.5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具有完备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制度。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两部分组成。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博士覆盖率达 100%)、扬华新秀博士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等;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博士覆盖率达100%)、专项助学金、助研、助教(博士生覆盖率达100%)、助管(简称“三助”)岗位助学金,特殊困难救助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除此,本学位点还拥有舍弗勒奖学金等众多企业奖学金和其他专项奖学金,奖助水平、覆盖面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3人才培养  

3.1招生选拔

2020年,博士研究生报考167名,申请考核32名,硕博连读申请29名,直博生5名,最终录取109名。报考和申请考核的录取比例为37.7%。其中录取学生中超过一半来自“211”以上学校或所在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

为了稳步提高生源质量,交通运输学部动员导师挖掘优质生源,并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3届全国优秀大学生学术夏令营活动。此外,多次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的招生宣讲活动,并调整新生奖学金的评选细则(一年级新生学业奖学金奖励覆盖面为100%,推荐免试研究生全部评定为一等奖学金)。

3.2思政教育

本学位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事业改革发展全过程。围绕“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交通强国”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持续探索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1)遵照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方案,高质量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想政治理论课。

(2)学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与要求,积极参与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的申报,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了特色化的《工程伦理》、《大国动力》等两门课程思政,完成了《工程伦理》慕课和教材建设,《大国动力》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点赞。

(3)加强研究生支部委员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工作指导督查;系统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抓实研究生党建双创工作,启动研究生党建双创培育“头雁计划”;在全国首批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过程中形成的提升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四协同”机制,被《中国研究生》专刊登载。积极开展“诵读红色经典 献礼建党百年”、“讲党史故事 承红色基因”、“守初心、强本领、担使命、争做有情怀的交通人才”等党建活动,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

3.3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的课程训练和基本科研训练,课程分为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必修环节。

公共课是指根据教育部要求全校博士研究生都要修读的课程,主要为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是指根据学校要求全校博士研究生都要修读的课程,主要为数学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博士研究生都要修读的课程,体现了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专业课是与本专业息息相关的课程,可从多门课程中选择。本学位4个二级学科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讲教师及教材建设情况如下:

(1)2020年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如下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主讲人

学分

1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

选修课

张卫华

2

2

车辆结构可靠性

选修课

吴圣川

2

3

车辆结构及参数优化

选修课

黄志辉

2

4

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

选修课

肖新标

2

5

轮轨接触动力学(工程博士)

选修课

赵鑫

3

6

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工程博士)

选修课

翟婉明

3

7

应用非线性控制理论

选修课

张继业

2

8

轮轨接触动力学

选修课

赵鑫

2

9

高频声振系统的统计能量分析

选修课

肖新标

2

10

车辆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选修课

曾京、张继业

2

11

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

必修课

翟婉明

2

12

大国动力

必修课

王锋等

2

课程质量与教材建设情况:

1)首批“研究生实验课程建设与改革项目”:

杨冰 《车辆强度》课程实验环节建设 重点

姚远 《机车车辆振动与控制》研究生课程实验设备建设 重点

2)“2018年研究生教材(专著)建设项目”:

罗仁 高速列车动力学理论、试验及应用

3)《高铁工程学》系列教材建设项目:

张卫华 教授 高速列车耦合大系统动力学

4)《高铁工程学》系列教材校级定向资助项目:

翟婉明 高速铁路概论

池茂儒 高速动车组

林建辉 高速列车综合检测

5)第二轮研究生教材(专著)建设项目

马光同  电动悬浮原理及应用

王锋  新时代轨道交通领域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

(2)2020年道路与铁道工程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如下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主讲人

学分

1

Pavement Analysis and Design

选修课

邱延峻

2

2

路面材料与结构设计理论

选修课

邱延峻

2

3

铁道工程动力学与高等轨道结构理论

必修课

王平

2

4

路基土工结构设计理论

选修课

蒋关鲁

2

课程质量与教材建设情况:

2020年度易思蓉教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王平教授荣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建设如下教材:

1)《中国高铁土建技术》,已出版

2)《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检测关键理论与技术》,已出版

3)《斜坡软弱地基路堤力学行为及工程对策研究》,已出版

(3)2020年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如下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主讲人

学分

1

列车运行自动控制※

选修课

张亚东

2

2

交通安全性理论与技术

必修课

郭进

2

3

优化理论与方法*

选修课

陈庆春

2

4

信息融合理论及应用

选修课

王小敏

2

5

模式识别*

选修课

杨燕

3

(4)2020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如下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主讲人

学分

1

综合运输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

选修课

蒋朝哲

2

2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必修课

蒋朝哲

2

3

图与网络优化

选修课

寇玮华

2

4

交通运输大数据应用技术

选修课

蒋朝哲

2

5

交通运输发展理论

必修课

彭其渊

3


运输系统优化理论与方法

选修课


为保证授课质量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授课教师选拔教学经验、科研经验丰富的博士或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担任。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学期开始之前提交教学讲义、教学案例,以规范教学程序。学部要各单位在设立院级教学督导和建立院级教学督导组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研究生教学督导条例》、《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办法》、《研究生教学检查规定》、《研究生教学巡查制度》、《研究生教学信息员工作规定》、《研究生安全工作管理规定》、《研究生行为准则》、《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把控研究生教学质量。

3.4导师指导

学校研究生院已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导师的选聘、考核和评价机制。为保证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的导师质量,从2019年起开始实施由第三方平台统一送审的新增博导校外专家通讯评议,严把导师遴选关。

学校还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学关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督导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对导师指导进行严格的过程监控。2020年6月,为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部还举办了第一届研究生导师论坛,明确导师责权利,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与管理。2020年11月,组织导师认真学习《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全面、深入地了解准则内容,以准则作为研究生招生培养全方位、全过程的基本行为规范,通过系统的学习,2018年-2020年新增导师还提交了学习心得。导师认真负责,在科学研究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学生满意度达到100%。

3.5学术训练

为了保障博士研究生学术质量,本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博士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安排和考核工作。实践内容除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外,也可以参加和承担校内外的科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应明确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拟参加实践环节的形式、时间、工作量和考核办法。实践环节一般不得免修。

(2)明确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须具备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鼓励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博士生的理论和知识面。本年度,学位点教师主持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100余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项,年度科研到帐经费突破3亿元,为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提供了较好的研究项目和经费支持,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3)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我校与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较多的有利条件,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有关学术报告活动不少于8 次,此外,在读期间作相关学术讲座至少1 次,并需要详细填写《研究生参与学术报告专题讲座登记卡》。

3.6学术交流

受疫情影响,本年度研究生赴国(境)外学术交流较少,但仍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国际会议、学术研讨等活动。此外,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交流,包括主办和承办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线上活动周“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关键技术前沿论坛”、超导与新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交流会、第五届超级电容器及关键材料学术会议等,主办的2020 年信息、电子与控制技术学术会议(IECT’2020-2020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Electronics,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等会议,参与第10届土工合成材料大会等。

 3.7论文质量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论文工作,论文应选择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理论意义的课题,应尽量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计划中应对完成论文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与手段、经费与设备、论文撰写、完成期限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等,做出详细的安排和说明。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会上广泛征求意见,由相关学科专家审定后确定。

从论文选题工作开始,本专业方向均鼓励和激励研究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用盲审和抽检制度。三年来,本学位点的学位论文送到同行专家和名校盲审,参加省、市毕业后论文抽检,所有的抽检结果都是优秀和良好,并且有多篇获得学校和省里的优秀毕业论文。

    3.8质量保证

我校研究生管理规范、治学态度严谨,从招生计划、学籍管理、教学运行、实践教学、学术交流到论文选题、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均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些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比如教学督导制,通过设立院级教学督导工作制度,建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听课等方式保障教学质量有进一步提升。这些制度都秉承了规范化、现代化、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并且都在实践中得到了严格地执行。

分流淘汰制,严格执行《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严格要求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对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进行延期毕业、留级学习、退学等方式,这样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能答辩、不能毕业。2020年有1名同学进行分流学习。这样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能答辩、不能毕业。

3.9学风建设

(1)学风建设活动开展情况。本学位点加强博士研究生的道德自律和学术规范,通过课堂教育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养成。本学位点学风建设情况良好,建有完善的教学督导以及信息反馈制度。在校研究生崇尚科学,积极向上,具有创新精神;学术规范状况良好,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

(2)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情况及处理措施和制度。本学位点严格执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办法》和《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规定》等相关的制度。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重合率不超过20%的学位论文,进行正常的送审及答辩工作。对于重合率超过20%的论文要进行认定,认定构成抄袭的,取消学位申请资格;不构成抄袭的,限期修改后再次检测,通过后方可送审。此外,严格执行《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条例》,对违纪的研究生,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纪律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近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和导师没有发生或者说还没有发现有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3.10管理服务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部及所属4个二级教学科研单位,专职管理人员配备充足。对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并制定了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保密、业务课命题、业务课评卷、复试及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录取、招生保密等管理制度,比如《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办法》、《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定》、《研究生教学督导条例》、《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研究生教学检查规定》、《研究生教学巡查制度》等,并在实际加以严格执行。同时,严格执行《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职责》等相关权益管理办法,以上相关制度能较好地保障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顺利运转。

3.11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主要去往川渝、北上广等地区的科研教学单位及大型国有企业。本学位点博士研究生因专业扎实、务实肯干,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多年来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逐渐成为用人单位的中坚力量,逐步涌现出多位优秀校友。

4服务贡献     

4.1 科技进步

通过学位点建设,在本专业博士生的参与下,2020年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包括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第二届腾讯“科学探索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在轮轨系统动力学、高速列车试验、铁道工程、新能源空铁列车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调度指挥、智能交通、现代化物流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2 经济发展: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020年,本学位点累积到账科研经费约3亿元,背后蕴含着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也体现出通过本学位点建设,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做出的客观贡献。除此,依托本学位点与陕西铁路物流集团联合共建“智慧铁路物流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商务部海外来华培训班、泛亚铁路沿线国家铁路运营管理与工务养护技术培训班实地考察交流任务;承办“2020‘创客中国’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西部片区赛,承办了“2020国际车联网技术大会”;承担了成都铁路局(路内、路外)危险品从业人员约4500人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运行平稳,年产值稳定在600万元以上。

4.3 文化建设: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增强在校研究生对科学求真、求实的追求,丰富其精神世界,帮助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决杜绝功利主义在校园的蔓延。其次,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积极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文化担当,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引导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时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文化建设。积极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守护者和传播者,不断提升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正确认识高校在弘扬、传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在疫情影响下,学位点所属各实验室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开展公众开放活动,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学位点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2020年,接待了百余所海内外高校的参观交流;通过实验室开放日接待本科新生及中小学生参观实验室和实验体验,累计2万余人次,并被认定为中国铁道学会“全国铁路科普教育基地”,首批“川港澳台青少年实践学习教育基地”。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等领导来实验室参观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