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主页 | English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实验室召开2020年度、2021年度自主研究课题结题交流评审会

来源:   发布者:     日期:2023/10/09 16:50:32   点击数:  

10月7日,实验室在202会议室召开了2020年度、2021年度自主课题结题交流评审会。会议由实验室副主任马光同研究员、陈再刚研究员主持。

实验室副主任马光同研究员、陈再刚研究员、机械工程学院陈磊教授、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于超教授、实验室朱涛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评审和指导专家。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负责人以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25项自主课题做了结题汇报。评审专家对各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指导,对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经评审专家无记名投票,25项课题全部通过结题验收,其中9 项课题被评为优秀结题。

优秀结题课题简介如下:

课题“地铁车轮随机非圆化磨耗形成机理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地铁车轮非圆化磨耗这一典型轮轨损伤现象,围绕其形成机理与控制措施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一区论文2篇,二区论文8篇,三区论文1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 授权发明专利18项(含美国专利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含美国专利1项)。

课题“基于新型阻尼的高速列车制动系统减振降噪设计”针对高速列车摩擦制动过程制动盘/片界面普遍存在的摩擦自激振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尖叫噪声现象,围绕阻尼材料对制动界面行为和振动噪声特性的影响机理以及新型减振降噪阻尼设计准则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构建了摩擦界面特征—阻尼材料及结构特性—摩擦振动噪声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设计出了能够有效降低高速列车制动振动噪声的新型阻尼。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一区论文7篇,二区论文2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排名第十二);申请中国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5项。

课题“粘接复合结构可靠性研究及质量缺陷检测样机研制”针对粘接复合结构设计、制造和服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运用理论+试验+仿真的方法,通过开展等效试件测试,建立了胶接、胶铆混接结构失效仿真模型;编制了可视化粘接强度校核软件,以碳纤复材牵引变流器箱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子模型法,实现了箱体粘接强度校核分析;提出了粘接符合结构在线无损可移动监测装置的设计方案,所含“喷水式超声自动成像检测”创新方法能在实现快速检测的同时,避免划伤粘接结构表面。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一区1篇、二区2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六)、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八);申请专利3项 ,已授权2项。

课题“长大坡道条件下轮轨界面硬质颗粒增黏的破碎力学与增黏机制研究”针对长大坡道工况下轮轨界面低黏着增黏问题,围绕增黏硬质颗粒的破碎力学行为与增黏机理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篇(一区论文11篇,二、三区论文各1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申请专利6项,已授权4项;项目负责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0年)。

课题“高原环境异物致损铁道车轴的腐蚀疲劳行为”针对高原复杂环境下服役EA4T车轴腐蚀疲劳失效及完整性评价这一迫切研究课题,依据全路现役车轴服役致损统计数据,采用空气炮装置制备时速250~380公里异物冲击车轴试样,进行致损局域结构和残余应力演化标定,开展腐蚀气氛下致损车轴试样的疲劳寿命和断裂力学实验,发现了疲劳极限消失这一重要现象,通过考虑腐蚀气氛下疲劳裂纹张开闭合效应,建立了疲劳强度与临界缺陷的修正K-T评估图,为极端复杂环境中服役致损的铁道车轴服役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科学依据。在该课题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EI论文12篇(ESI高被引和“三高”论文各1篇),新增主持军科委重大项目2项、四川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校级原创科研仪器项目1项,新增主研国基金重大项目1项和国铁集团系统性重大项目1项;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高速列车车轴寿命预测及修程修制优化关键技术》1项(排名第二);申请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2项,出版研究生教材《车辆结构强度及可靠性基础》1部(排名第一),参编国家标准《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超声疲劳试验方法》1部(排名第四)。

课题“川藏铁路恶劣线路环境下轮轨黏着机理与控制技术”针对川藏铁路超长大坡道与复杂气象条件下轮轨低黏着与黏着性能主动控制问题,建立了长大坡道列车-轨道纵/横/垂三维耦合动力学与轮轨黏着主动控制分析模型,提出了长大坡道复杂运用条件下轮轨黏着恢复、最优黏着利用、以及黏着优化协同控制方法。在该课题的资助下,项目负责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序列,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铁路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重点类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1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 ,授权发明专利8项。

课题“基于稀疏时频分解的高速列车轴箱轴承早期故障诊断研究”针对复杂轮轨激扰下列车轴箱轴承微弱故障诊断难题,开展了轮轨故障激扰特征定量识别、强时变非平稳振动信号分离提取、轴承微弱时变故障特征增强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8篇(A类论文6篇,B类论文2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四川省省自然科学奖基金1项;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课题“基于碳化硅器件的高铁永磁牵引电机系统高效控制策略研究”针对高铁极端供电环境、复杂运行工况及传统变流技术制约下更高速域牵引关键技术瓶颈,提出永磁牵引电机变流器Si/SiC混合拓扑方案,围绕多参数时变和强非线性条件下混合拓扑的动态建模与解耦控制难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中科院一区5篇、二区2篇、三区1篇)、EI论文1篇,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各1项、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入选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受理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7项。

课题“变工况下高铁轴箱轴承故障特征量化表征的强鲁棒统计方法研究”针对高速列车轴箱轴承故障特征淹没在复杂激扰下难以有效提取现象,围绕故障特征刻画指标抗噪性与鲁棒性设计这一核心问题,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工作。在该课题的资助下,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篇(一区论文1篇,二区论文15篇), 新增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项、四川省自然科技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1项;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二);申请专利9项 ,已授权5项。